6月2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协调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向来自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的官员宣布,希望从中选出一个城市牵头组织“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
这个提议马上得到山东济宁、江苏无锡和扬州等地方政府的响应。“他们都当场表态愿意做‘牵头城市’。我们会组织专家组去考察,最后确定一个城市。”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寻找“牵头城市”的工作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不过与现在的热情回应不同,包括扬州在内的城市当时都无一例外地婉拒了“牵头城市”的桂冠。
运河之殇
史料记载,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用了3年的时间“筑邗城、开邗沟”。从公元605年开始,隋朝先后征发543万民夫,历时六年,构筑了长达2700公里的大运河,成为以洛阳为中心,联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运输主干道。在明朝以后实行禁海政策,中国经济的主线更是沿着大运河展开。
京杭大运河也在它经过的地区酝酿了独特的文化。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济宁、天津、北京等中国极尽繁华的城市沿着大运河一线展开。
单霁翔总喜欢提到1980年一部纪录片《话说运河》,里面第一句解说词称,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一个厚重的人字。
随着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起步,海运开始逐渐取代漕运的地位。随后是津浦铁路开通,漕运彻底失去了竞争力。
而后的近百年间,京杭大运河在沉寂中忍受着黄河改道的淤塞、普遍的缺水,乃至后来严重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多次的改造和沿岸的开发建设带来的折磨。
2006年5月,全国政协曾组织“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结果发现两千余年的大运河在几十年里萎缩了一半,沿岸防护林被砍,湿地恶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近代工业的遗迹成为经济活动抢夺的战场,沿河历史文化遗存损毁严重,房地产等各种破坏性开发正在摧残古老的运河。在有的城市,古运河已成为最大的垃圾场,有的则成了排污沟。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从1997年就开始关注大运河。他透露,北京大学学生自发组织的京杭大运河沿线考察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的运河风光已成记忆。
他不无担忧地表示,“运河两岸有的建了高高的水泥墙,有的搞起房地产,有的造了一些假古董。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非物质遗产也在消失。作为文化遗产,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消亡的危险。”
为了保护文明
由于经济价值的丧失,自觉去保护一条全长1794公里、贯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变得几乎难以实现。从经济负担来说,仅杭州段的治理费用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怎么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直是单霁翔们忧心的问题。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和国家文物局顾问郑孝燮想到了申遗。这两位老专家是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专家组成员。中国的很多世界遗产项目正是经他们申报成功的。
其实早在1985年,郑孝燮和罗哲文等四位专家就曾把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但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运河不具备申遗资格。
而时隔20年后的2005年,在大运河保护陷入僵局的同时,一则消息让郑孝燮和罗哲文喜出望外:运河也可以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进行申报。
联系到正在酝酿中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两位老人认为,借调水工程重现古运河盛景,申报世界遗产,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反过来更好地促进南水北调工程,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机会到来了。
2005年12月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二十年纪念座谈会”上,罗哲文说:“我这辈子没完成的事不多了,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让大运河成为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之后,他与郑孝燮以及来自杭州的朱炳仁起草了一份致运河沿线18市市长的公开信,并通过媒体公布出去。
作为一个跨越7省18市的项目,按照国际惯例,需要一个“牵头城市”来作为申遗主体。当时两位老人曾找到杭州和扬州等地的官员,希望他们能牵头做大运河申遗的工作。当地政府希望申报的时候能把自己的运河段作为代表段,但牵头不可能。“当时主要考虑南北协调很困难。”杭州市文化局一位负责人如是解释。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他们不愿牵头主要还是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牵头城市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当时申遗的前景并不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