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马上体”的流行,并未让房企马上热销;春节后期的寒流,却似乎让供需双方都暂缓了入市的脚步。 马年新春,微信抢红包火得一塌糊涂,以至于“你抢了多少”成为节后人们热议的话题。然而,与抢红包的火热程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年楼市在春寒中开局。 多家房地产研究机构统计显示,春节期间全国房地产市场表现普遍低迷。市场人士对《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透露,每年的1~3月都是传统的销售淡季,尽管不少楼市营销活动针对争夺“返乡客”而展开,打出了“春节不打烊,返乡买房”的招牌,以期提升短期销售业绩。但是,受开发商推盘节奏放慢、市场观望情绪加重等节日因素的影响,楼市进入“休眠期”,同时开发商也在为3月的“楼市小阳春”做蓄客准备。 与此同时,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尽管马年房价亦会上涨,然而增速或将放缓,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以及新城区域的楼盘销售压力将面临考验。 春节未现“开门红” 一位负责项目营销的房企人士告诉记者,他的春节假期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之前我们也在春节期间搞过发红包、放价优惠等活动吸引客户,特别是返乡过节的人群,可是并没有太多效果,还不如利用春节长假好好休整,为3月的小阳春做准备。” 正如这位市场人士所言,多家房地产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证实了“马上卖房”的现象并没有实现。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月26日,54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约为19万套,环比上月同期下降11%,同比去年1月同期下降15.6%,新年楼市开局趋冷。 随着返乡潮的人群迁徙,一线城市从喧闹拥挤变成了“空城”,春节期间楼市也率先触碰到冰点。北京住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从1月27日至2月2日,北京住宅成交仅150套,相比上一周成交983套的数量,下降80%。直到2月9日北京楼市开始回暖,全市住宅(不含商住立项公寓)网上签约71套,成交面积为8661平方米,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27582元。据最新数据显示,2月10日,北京房地产住宅期房签约61套,住宅现房签约20套。 上海楼市也相当冷清。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市场研究部统计显示,2月3日~9日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即新房)成交面积为2.9万平方米,环比下滑51.2%。其中,长假结束后三天2月7日~9日的成交量为2.6万平方米,占总量的近9成。 某品牌房企营销总监称:“很多售楼处下周才上班,不少工作人员都有两周的假期。” 不过,他特别提到,春节后上海房价依然会保持坚挺,“今年应该会立足在每平方米2.5万元以上。去年的土地市场非常疯狂,很多项目的售价至少要提升20%,才能有利可图。” 从中国指数研究院2月10日发布的40城市楼市成交快报来看,2月3日~9日的周均成交面积除温州外同比全部下跌,其中深圳、东莞跌幅最大,分别下跌97.63%和96.15%,温州则同比上涨20.36%。重点城市中,深圳、北京跌幅最大,分别下降97.63%和95.19%。 房价增速或放缓 虽然政策信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购房者以及投资者对市场走势的判断,但房价的走势还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今年年初,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判断今年房价上涨的趋势不变,不过增幅会出现下降。他认为,在2013年土地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2014年的供需情况会发生变化,当供应增长的时候会平衡一些价格的涨幅,因此不会出现因土地负增长而导致的房价暴涨。 “今年楼市会比较平,房地产市场有其自身的经济周期,受政策影响有限。”金科股份副总裁、首席战略执行官李战洪对记者表示,楼市是“能量”地产,在某一年,当购买力得到释放以后,第二年就会处在一个相对平缓的层面,然后再积蓄能量,基本上是一个正旋波上升的趋势。“正旋波的波峰,表现为市场好,就是能量得到释放的过程,正旋波的波谷则是能量积蓄的过程,所以说地产周期性的规律决定了市场的大趋势,政策只能影响小波段。” 此外,金融也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为防止去年6月“钱荒”事件再现,央行不断出手缓解公开市场的紧张局势。 1月21日,央行公开市场投放2550亿元;23日,央行公开市场进行1200亿元21天期逆回购,截至上月23日,一周内央行已经释放市场流动性达3750亿元。同时,央行分支行也已通过SLF(常备借贷便利)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短期流动性资金。世联行分析认为,虽然由于央行的干预,近期流动性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但资金面偏紧的状态将贯穿整个2014年,因此今年楼市的成交量价将受到抑制,量价涨幅将回落。 而对于所谓的“崩盘论”,一些业界人士则表示了质疑。针对近来三四线城市楼市风险增大的情况,一名资深地产研究人士称,目前所谓三四线城市地产崩盘的说法并不严谨,事实上,东部沿海的三四线城市表现可期,而缺乏产业支撑和配套的“被城镇化”区域与“空城”则有崩盘的风险。同筑(中国)研究机构副总经理徐荔枝对记者表示:“对于楼市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济南投资和投机性购房比例较小,刚性需求占主导,因此,济南房价今年或将维持5%的涨幅,但即使同一个城市,也要区分不同的片区,新城往往面临更大的压力。” ■本报记者 田子超 北京报道 (作者:田子超) |